>>您当前的位置: 媒体聚焦
一朵小蘑菇见证中国东西部携手战贫困
2020-12-28 14:12:00   来源:新华社

16089498816411000_1000x689.jpg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祁登荣正在查看蘑菇长势。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新华社银川12月25日电 打小就没见过杏鲍菇的祁登荣,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菌菇种植专家。

  祁登荣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2007年成为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负责人。这个园区主要生产杏鲍菇和香菇,目前种有100多个菇棚,带动当地40多户农户就业,日产鲜菇4到5吨。

  “没有闽宁协作,就没有彭阳的食用菌产业。”祁登荣说。

  1996年,根据中国的结对帮扶计划,富裕地区被赋予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任务,东部沿海省份福建与宁夏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在此框架下,一批批福建援宁干部、专家和企业家带来了创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当地种下了脱贫致富的种子。

  福建农业专家林占禧于1997年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彭阳县。作为菌草技术的发明者,他带来了6箱草籽。他们尝试建设半地下室菇棚和利用废弃的窑洞来栽培食用菌,也尝试种植产量更高的菌草喂养牛羊。

  蘑菇生长喜冷怕热。每年12月至来年4月,福建盛产优质食用菌,5月至10月,则因高温无法出菇。而宁夏因为气候冷凉,5月至10月仍可生产,两地正好形成互补。

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的现代化育菇棚。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因此,在福建专家“接力式”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下,宁夏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如今遍布全区。一些福建商人还紧随其后,把生产线拓展到宁夏。

  2019年,在福建援宁干部的牵线下,做了20多年菌菇种植、销售的福建永春人陈世文来到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开辟“第二战场”。

  “福建热得出不了菇时,宁夏的气温正好适合菌菇生长。这样我就能基本实现全年不间断出菇了。”陈世文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陈世文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投资建设的菌菇生产基地运行良好。6个月的产菇期,70个菌菇温棚产值达到800万元。

  南安村贫困户马忠梅在陈世文的菌菇基地打工,一个月工资近4000元。“以前都很少吃蘑菇,更别说种了。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菌菇种植技术,未来计划承包几个大棚自己创业种蘑菇。”马忠梅说。

  据了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4年来,福建省、对口帮扶市县(区)及其社会各界投入宁夏各类帮扶资金达30.46亿元,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农村电网、道路住房、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随着闽宁双方协作逐渐从单向扶贫转向产业对接,越来越多像陈世文一样的福建商人西进宁夏,永春人建厂种菇,泉州人投资养羊,福清人打造生态肉牛产业园……

  据统计,目前福建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和银川市闽宁镇援建、共建了10个闽宁产业园,在宁闽籍企业和商户达5700多家,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推动蘑菇、艾草、酿酒葡萄、塑料花等产业在宁夏的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村民王秀琴在采摘蘑菇。新华社记者赵倩摄

  在宁夏最后一个脱贫摘帽县——固原市西吉县,艾草这个新兴的特色农业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西吉县引进一家闽籍企业,目前已推广种植艾草1万余亩,覆盖全县19个乡镇,并建起一座现代化工厂。2019年,西吉县艾草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元。

  西吉县吉强镇前嘴村贫困户陈广同去年把20亩土地推平,改种从没见过的艾草,今年迎来收获。“每亩收益能到2000元,比原来种玉米土豆强多了。”他说。

  今年11月16日,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宁夏全区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福建援宁干部、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水木说,闽宁牵手24年,扶贫成效显著,现在两省区有基础、有能力做更多“升级版”的协作。扶贫过后,闽宁协作要继续为乡村振兴助力。(记者艾福梅、张亮)

【编辑】:张玉婷
【责任编辑】:张玉婷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