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天冷,先暖暖手。”11月10日早晨刚上班,一名满面愁容的中年妇女走进彭阳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虎菲菲赶紧端上一杯热茶。这是她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很多群众是憋着气来的,一杯热茶能让人先把火气压下去。”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彭阳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这个被称为“群众说事地”的地方上演。
楼道里的“破冰”行动
今年7月18日,76岁的李文秀老人站在污水中急得直掉眼泪。卫生间下水道堵塞,污水倒灌漫延至客厅,刺鼻的气味让人无法呼吸。
“孩子都在外地,我们老两口哪懂这些啊!”李文秀很无助。彭阳县白阳镇政府街社区治保委主任黄贵存接到电话后,立即带着工具赶了过来。
“管道是共用的,出了问题谁的责任都少不了。”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解释,多数住户表示理解,但个别住户坚决不同意:“堵的是一楼,关我什么事?”
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第三次上门时,他们带着管道结构图:“您看,整栋楼是同一个主管道,现在只是堵在一楼,但根源可能在任何楼层。”情理结合的解释,终于打动了个别住户。
7月20日,维修完成的那一刻,李文秀拉着黄贵存的手久久不放:“你们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办,没麻达(没问题)!”
田间地头的法理情
在彭阳县草庙乡某村,杨女士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她家的地“少了”4亩。“我种了20年的地,一亩一分都记得清清楚楚。”她在田埂上急得直跺脚。
同村外出打工10余年的赵大叔也遇到了难题。他的侄子认为叔叔的户口已迁出,无权再要回土地。“我替他种了这么多年地,现在说收回就收回?”侄子委屈地说。
草庙乡综治中心组建了特别调解组,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
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张带着测量仪器,一寸寸重新勘测;司法所所长马瑞翻出泛黄的土地台账,一页页核对;村干部找来村里的老人,回忆最初的分地情况。
“小赵,你叔叔的土地承包权受法律保护,这个改变不了。”马瑞耐心解释。但考虑到这些年小赵的投入,是不是可以商量个补偿方案?
最终,杨女士的土地在重新测量后“失而复得”,赵大叔也和侄子达成了补偿协议。
多部门联动的“彭阳速度”
今年9月的一个早晨,12名满身尘土的农民工走进彭阳县综治中心。带头的张师傅声音沙哑:“2个月的工钱,跑了七八个部门都没结果。”
13万元,对这些农民工来说,是孩子上学的费用,是老人看病的保障,更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指望。
彭阳县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一站式”调解。人社局工作人员讲解法律政策,法官释法明理,信访干部稳定大家情绪。
“如果达成的调解协议得不到履行,法院可以直接强制执行。”法官的话给农民工吃下了定心丸。
调解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倒起了苦水:“工程款没到位,我们确实有难处。”了解这一情况后,彭阳县综治中心主动帮助联系发包单位,促成工程款支付。
10月24日,当最后一笔工资到账时,张师傅专门打来感谢电话:“没想到真能解决,而且解决得这么彻底!”
数字背后的治理革新
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彭阳县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在村级,治保委员会成为“神经末梢”;在乡镇,综治中心统筹派出所、司法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禁毒办、法庭等力量“握五指成一拳”;在县级,“一站式”平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解忧万事宁”。
彭阳县孟塬乡综治中心主任王国伟深有感触:“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现在我们是‘一家人办一家事’。”
今年截至目前,彭阳县共摸排矛盾纠纷5384件,化解5283件,化解率98.12%。更可贵的是,连续3年命案零发生。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彭阳落地生根
夜幕降临,彭阳县综治中心的灯光依然亮着。在这里,每个窗口都有温暖的故事,每间调解室都见证过破涕为笑的瞬间。
“我们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让‘到综治中心能解决问题’成为基层法治工作中的群众口碑。”彭阳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晁海军说。
如今,走进彭阳县任何一个乡镇综治中心,都能看到同样的场景:一杯热茶,一张笑脸,还有那句温暖的“有事慢慢说”。这些细节,正是98%化解率背后的温情密码。
从居民楼道到田间地头,从邻里纠纷到劳资矛盾,彭阳县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多么高深的理论,而在于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的初心。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彭阳县综治中心的留言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来这里之前,我心里堵着一块石头;离开时,石头变成了暖阳。”这或许就是对彭阳县“群众说事地”最好的注解。(记者 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