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地下党支部旧址
在彭阳的山川间,红河像一条银丝带环绕着一个又一个秀美的村庄。
沿着水泥路盘山而上,经过一段砂石路,就来到了红河地下党支部旧址,这是一个隐秘在山沟梁峁间的地方。当地人说,这里叫做羊尾沟,过去交通闭塞,是个极适合隐蔽的地方,也因此成了红河地下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聚集地点。
旧址所在院落坐北向南,共有9孔窑洞,正面5孔,西侧4孔。其中西侧有一孔为高窑子,要借助梯架等辅助工具才能顺利进入,这孔窑洞也是红河地下党支部经常议事的地方。走进院落正面的一孔窑洞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对着窑洞门口的墙面上,挂着一面党旗,右手边是一个土炕,土炕上放着一张小方桌,炕边的土台上摆放着简易油灯、煮茶罐等工具,眼前仿佛浮现,为了革命、为了胜利,红河地下党支部的同志们挑灯夜战、秘密工作的场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对贫苦的老百姓秋毫无犯,严明的军纪、亲民的态度,让老百姓从心里认定这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子弟兵。半年多后,西征红军来到了这里,有了之前的基础,老百姓欢天喜地迎接红军、慰劳红军,军民情同手足。1936年年底,在红军的帮助下,红河抗日救国委员会成立,当地人王兆璜担任主任。之后,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的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1939年7月,红河抗日救国委员会辖区内已经有中共正式党员15人。为此,中共固原县委决定正式成立红河地下党支部,王兆璜担任党支部书记。并相应成立了野王沟道、杏树湾、野王三个党小组。组长分别为杨武魁、王永清、李耀庭,每组5人。党支部采取分头活动、单线联系的方式,白天不能活动,夜间开展工作,在对敌斗争中取得的成绩卓有成效。
红河地下党支部经常议事的地方在党小组组长杨武魁家里,也就是现在的旧址所在地。由于地处偏僻、隐蔽性好,加上他和儿子杨生春思想进步,诚实厚道,能够保守秘密,他家就成了红河地下党支部活动的主要地点。后来很多地下革命者到红河后,都安排在杨武魁家隐藏,杨武魁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为支部活动安全提供保障。
“你看,对面河湾里有一个堡子 ,那是用来放哨的,一旦有什么敌情,就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到这里。”站在旧址门口,红河镇红河村纪检委员王靖指着远处一座形状奇特的建筑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还是个孩子,当时王兆璜老人在世,学校里、村里经常请老人家为我们讲历史,如何秘密开展工作,如何打仗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所辖范围在敌占区,红河地下党支部一直在开展秘密斗争,到解放战争开始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党支部采取了更加积极、灵活、有效的斗争方式,不断吸收思想进步人员,扩大革命阵营,及时准确掌握敌人动向,挫败了敌人很多次有预谋的破坏活动。到1948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上级党组织要求红河地下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力量。到1949年,党支部组建起一支60多人的游击队,由此对敌斗争逐步从地下转为半公开,与当地国民党的政权基本处于对峙状态。
1949年8月,红河党支部走上了崭新的革命和建设历程,这时党支部已有中共正式党员50多人。此后,这一批久经考验的同志都积极参与和负责当地政治和经济建设。
红河地下党支部的成立,从秘密开展工作到队伍不断壮大,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时11年之久。这是一支宁夏农村唯一坚持开展革命活动直到全国解放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斗争史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
如今,红河流域成了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设施农业、林果经济、生态建设、流域治理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感受红色历史,回首峥嵘岁月的精神高地,每年建党节或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县上、镇上、村上都会组织党员到这里听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