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时代,是1977年9月至1981年7月在王洼中学里度过的。在这里,我流下了奋斗的汗水,诠释了无悔的青春。在这里,我结交了友谊、学会了知识、充实了人生、认识了世界。因为和同窗、好友有着共同的理想,艰苦的中学时代也成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尽管距离高中毕业已有44年了,但我仍清晰记得校园里的场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依旧在耳畔回响,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还镌刻在心田。
王洼中学始建于1958年。1977年秋日的一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向通往王洼中学的小道上,懵懂的我怀揣着期待,踏入了这所承载着我4年青春的校园。那时,我还未意识到这段中学时光,会成为人生中无比珍贵的回忆。
王洼中学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背靠庙梁山,连绵起伏的山峦像一位沉稳的守护者,时刻俯瞰着校园。校门前的小沟,常年流淌着清澈的溪水,似在演奏自然的乐章。学校东靠王洼街道,热闹与宁静交织;西临水库,水光潋滟,为校园增添了几分灵动。校内十几栋土木结构的房子错落分布,虽然朴素,却充满温暖与生机。
记得初中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校园和同学,我内心既紧张又兴奋。教室里,木质的桌椅已有些陈旧,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墙壁上挂着激励我们的标语,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老师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书写着智慧与希望。那时的课程虽然没有如今这般丰富多样,但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学科,让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课余时间的校园变成了我们的乐园。操场是一片土地,一下雨满是泥泞,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课间尽情奔跑嬉戏。男生喜欢在操场上打篮球,在尘土飞扬中,挥洒汗水与欢乐;女生则喜欢在溪边漫步,分享彼此的小秘密,看水中游弋的小鱼,感受自然美景。当时,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于是,图书馆里总是挤满了借阅书籍的同学,晚自习的教室里煤油灯闪烁,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
升入高中,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可那段时光也更加充实、难忘。面对高考压力,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却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清晨,天还未亮,教室里已传来琅琅书声;夜晚,大家在教室挑灯夜战,为梦想全力以赴。
忘不了,数学课上,马金昌、胡秋山老师在黑板上徒手画圆,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因材施教、化难为易,专项题、综合题,各种定理公式,讲解精辟透彻,让我们从学会到会学、愿学、乐学,找到解题的秘诀和窍门,哪怕是难度大的综合性题目,都能迎刃而解、乐在其中。政治课上,王廷栋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分析到位、一针见血,时常穿插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让我们对政治课产生浓厚兴趣。教物理的杜建中老师、教化学的罗华荣老师都是骨干教师,他们讲课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让我们听得明白、学得扎实,记得当时不少学生在理化竞赛中拿到满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语文老师王怀弟,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眼神中透着温和与睿智。他不仅讲课生动有趣,还鼓励我们多读课外书籍,培养文学素养。在他的影响下,我爱上了阅读与写作,那些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我课余时光最好的伙伴。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到《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对生活的不屈抗争,每一本书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中学时代的友谊是纯真而难忘的。我们在课间讨论难题,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还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排练小品。从编写剧本到反复排练,大家齐心协力、毫无怨言。演出那天,当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们激动得紧紧相拥,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友谊的珍贵。
学校生活并不总是紧张严肃的,每年的运动会是最热闹的时候。来自观众席的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赛场上,同学们奋力奔跑、跳跃,为了班级的荣誉拼搏。有一年,我参加了长跑项目,到了比赛下半程,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可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我又充满了力量,坚持跑完了全程。那种为了目标不放弃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1981年的夏天,毕业的钟声悄然敲响。我们在校园里拍毕业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却又难掩离别的伤感。4年的中学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在这里成长蜕变。回首这4年,艰苦的物质条件难掩我们内心的充实和美好。王洼中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它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让我学会了坚持、努力与珍惜。那些在王洼中学度过的日子,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