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彭阳城事
避险迁新居 心安梦更甜
——二〇二五年固原市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成效​显著
2025-11-24 09:22:37   来源:固原日报

  11月18日,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走进彭阳县新集乡上马洼村杨明组避险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崭新的砖木结构房屋整齐排列,房前屋后道路硬化平整,村民海天明在新建的牛棚里忙着给牛添草料,6头牛在宽敞的棚舍中悠闲踱步。

  一年多前,这里的村民还在为滑坡隐患担忧。杨明组滑坡点位于李儿河北侧黄土山丘下,村民回忆,坡体曾出现宽约2米的拉张裂缝,每逢雨天,大家总是提心吊胆。如今,51户231人通过统规自建或货币安置,陆续搬离了危险区,开启了崭新生活。

  “以前住在滑坡区,房子旧、路难走,一下雨就害怕得睡不着觉。”48岁的海天明站在新院里,语气中满是踏实。去年10月动工,到今年7月装修入住,他亲自设计房屋格局,还安装了空气能取暖设备。“现在房子按照国家标准建造,圈梁、钢筋都扎实,上个月连着下了半个月雨,我们一点都不担心。”

  让海天明更安心的是,搬迁并没有影响一家九口的生计。地照常种,牛照常养,政府统一规划了牛棚区,加上他做钢筋工的务工收入,日子更有奔头了。“原来担心牛棚小,不敢多养,现在定制了240平方米的牛棚,准备多买几头牛。”他笑着说,“政策这么好,我们的致富信心足得很。”

  他的邻居海城仓今年77岁,搬进新家后常来串门。“多亏了好政策,让我能安享晚年了。”老人感慨道。

  同样迎来新生活的,还有泾源县香水镇沙源村的刘继广一家。从山腰的危房搬到山下开阔平地,他再也不用因屋后崖壁提心吊胆了。“老房子后面的崖壁裂了宽缝,旁边的树也歪斜了,住着心里发慌。”他回忆道,“之前也修过两米多高的护坡,还是令人提心吊胆。”

  去年9月,政府为保障群众安全让村民暂时搬离旧房,刘继广一家在亲戚家借住期间,移民搬迁传来喜讯——每人6万元补助。起初73岁的母亲杨秀兰坚决反对,“几代人都住在这里,怎么现在就住不了了?”刘继广和姐姐们反复劝说,终于打消了老人的顾虑。

  今年6月19日晚抽签确定了宅基地,第二天一早,刘继广就开挖地基,5个月里风雨无阻,雨天也在进行室内装修。如今新家已装修完毕,地暖让屋里暖烘烘的。刘继广站在窗前,指着远处曾经住过的旧房说:“老房子成了窗外的风景。”更让他欣慰的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门口道路上装了路灯,公交车通到村部,妻子上班、孩子上学更方便了。产业发展上,刘继广计划借助政府“出户入园”项目扩大养牛规模,“以前想养牛没地方,现在只要有能力,想养多少养多少。”

  杨秀兰也打心底满意:“这边睡觉踏实,路宽了,到县城也近了,啥都好。”姐姐刘琴梅说:“终于不用担心老两口了,他们能享福,我们也放心了。”

  这份“终于能睡个踏实觉”的心安,不仅是海天明与刘继广两家人的真切感受,更是固原市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为上千户群众送上的宝贵礼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2025年十项民生实事之一,全市计划搬迁1615户6619人,截至11月17日,已搬迁入住1358户,入住率84%,同步拆旧1241户,拆除率77%,货币补助安置率66.2%。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固原市积极组织力量协调产业基础较好、不愿意进城的群众购买村内闲置宅基地进行安置,节约集体建设用地指标300余亩。结合联农带农“四项机制”,探索出龙头带动型、社会化服务型、农文旅创收型、稳定就业型等6种类型增收模式,努力实现避险搬迁与群众增收“双赢”

  在“全市一盘棋”推进机制下,各县区聚焦“人、地、钱、房、产”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压茬推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西吉县利用村部、校园等临时安置群众,分期兑付补助资金提升工作效率;原州区针对6户拒签协议的农户,实行领导包抓入户,讲政策、算细账;隆德县精心打造集中安置点,按照县区实际划分施工片区,抢抓有利时机;泾源县挑灯夜战、靠前指挥,确保各项工作见行见效;彭阳县积极吸纳监测户在安置点务工,每户纯收入增加千元以上。

  如今,随着安稳落户新居、养殖规模扩大、就业渠道拓宽,一个个家庭对未来的规划愈发清晰,信心也更加坚定。固原市也在提前谋划2026年搬迁工作,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严把房屋质量关,让更多群众告别地质灾害威胁,在新家园扎根生长,迎接节节攀升的幸福生活。(记者 张鑫潼 陈佳文)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