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为期20天的培训,4月12日,银川市兴庆区残疾人非遗花灯制作职业技能订单式培训班,在胜利街街道家园社区圆满结束。兴庆区残联邀请宁夏冷氏走马灯第三代传承人冷文刚,为30余名残疾人及家属培训了花灯制作技术。冷文刚多年从事公益培训,带动近千人次残疾人学技能,帮助他们自强自立、回归社会、就业脱困。
花灯,又名灯笼,流传上千年,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产物,每到新春或元宵佳节,人们都会热热闹闹地挂起花灯,寓意团圆红火、平安如意。走马灯是花灯技艺中的一种,它可以旋转,灯内的剪纸影子会投射到灯笼纸罩上,形成“走马”的视觉效果。冷贵鑫和儿子冷文刚父子接力传承,制作出的冷氏走马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将民间传统故事、历史人物、马、鱼、花等跃然花灯上,制作出的六角转鱼闪光灯、六角古瓶灯、六角方灯、六角圆灯、手工DIY灯等,可以在佳节、婚嫁、家中用。
现在,70岁的冷贵鑫仍在坚持做花灯。冷贵鑫祖籍河南,小时候的花灯在他的脑海里留下美好记忆。每逢过年,父亲用高粱秆绑成四方架子,里面放上蜡烛,再糊上红纸,就成了一个花灯,小孩提着玩。后来经改进,花灯能自动转起来,他和小朋友玩时感觉非常自豪。
长大后,冷贵鑫来到石炭井二矿上班。1987年,矿上要举行花灯展,冷贵鑫就跟着来自彭阳的老师傅做了一个鲤鱼灯、一个荷花灯,没想到获了奖。有了鼓励后,他对花灯产生浓厚兴趣,到处拜师学艺,将河南花灯与固原花灯结合,制作出冷氏走马花灯风格。1993年,冷贵鑫因工伤失去左臂,病退回家后颓废了两年多。一次灯展,他尝试着用一只手制作成走马灯,得到大家认可。“虽然残疾了,但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从此,他开始追随祖业,将精神寄托于制作花灯上,开启艺术旅程。花灯为他点燃了新生命。
“我爱上了花灯,想办法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将手艺传给儿子,还找到一只手制作的技巧。”通过一遍遍练习,一次次尝试,现在的他,无论什么图案、款式,都能用一只手熟练完成。这位独臂灯侠开始了全新的制灯之路。
冷文刚是冷氏走马灯第三代传承人。“其实,我小时候非常排斥做花灯,甚至抵触。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我却要守在家里,为父亲打下手。”冷文刚回忆学花灯的过程苦中带甜。“当时,每天5点就要起来,好在有方便面吃,为了方便面,我也就坚持下来。”父亲工伤后,面对困难仍在潜心研发和制作走马灯,这种锲而不舍精神一点点感染着冷文刚。他觉得,传承技艺不仅是学习父亲的匠人精神,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决定要将家族技艺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018年,冷文刚辞去铁饭碗,来到父亲身边,默默坚守创新,专职学习、传承花灯制作技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具有宁夏本土特色的走马灯,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同时带动更多残疾人朋友创业,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父子俩通力合作下,冷氏走马灯有了进一步改良,不仅改进了花灯内外的旋转系统,还大大提高了花灯旋转时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过去被迫帮忙到后来的主动学习,当冷文刚用心感受并且系统学习走马灯制作时,才发现了它的魅力。走马灯缓缓转动,在光影变幻间展现鱼儿的灵动,于方寸天地中诉说“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塞上传奇。这都是冷文刚的得意之作。
如今,冷氏走马灯已经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为将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近年来,冷文刚不仅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等宣传推广活动,还定期面向残疾人开展技艺培训。“让更多的残疾人有一技傍身,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通过学习花灯制作技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父子俩看到了梦想实现的曙光:“手工走马灯花时间、费工夫,但是我们希望将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教给更多花灯爱好者,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新消息报记者 陈秀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