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今日彭阳
彭阳建县40周年系列③ | 城乡共建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位于六盘山东麓的彭阳县,历史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十年,在百泉县驻彭阳折冲都尉府,彭阳之名便始于此。1983年7月29日,设立彭阳县,以沿用历史旧名彭阳而得名。自建县以来,四十年的砥砺奋进,彭阳用发展的如椽巨笔描绘壮美画卷;四十年的非凡成就,彭阳儿女用自己的奋斗在历史卷轴上标注锐意进取的坐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彭阳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强生态、战贫困,筑起了可绕地球赤道三圈半的“中国生态长城”,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在大地上。2021年,彭阳县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 2022年,彭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6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9元。

  彭阳县城美景如画。

  彭阳县境内资源能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文旅资源丰富,人文环境良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起步加速。新征程上,该县立足“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发展定位,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山城为目标,把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任扛在肩上、落在脚下,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等殊荣。

  和谐宜居是这里发展的代名词

  “20多年前的茹河流域,曾经一度因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蒸发强烈且沿途接纳城乡废污水,河流断流、河床裸露问题时有发生。因为年纪小,那时的我甚至都不知道茹河是彭阳县内流域面积最大,水资源量最为丰富的河流。”看着如今的清澈透亮的茹河,该县环污办办公室副主任翟伟科感叹。

  茹河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

  2022年,彭阳县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年处理污水140万吨以上,茹河出水水质稳定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通过对第三方运维企业监管,确保已建成的30座污水处理站和1座提升泵站稳定达标排放。

  随着茹河流域环境越来越好,由各种绿植围绕起来的茹河生态园也成了人们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投资升级改造县城公共设施,打造城市风景线,形成“15分钟生活圈、健康圈、文化圈、体育圈、养老圈”。“原来的干河滩变成了‘金河滩’,夏天这里就成了拍照打卡的‘网红地’。”市民杨万全说。

  茹河沿线被打造成生态公园。

  按照“一街一景观、一园一主题”规划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布局,实施生态园林绿化提升和花园城市建设,先后建设民俗小广场3个、文化小公园16个、沿街景点51个,累计绿化美化道路63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6.01%、41.8%,较建县初分别提升32.84个百分点和30.6个百分点。2019年,在自治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观摩推进会上,该县生态城市建设得到充分肯定,被赞誉为“江南小城”,“河长制”工作受到水利部通报嘉奖。

  如今的彭阳,处处是景、步步是画。

  城乡并进是这里发展的底气

  “小时候住的房子是窑洞,受牛棚面积限制,只能养几头牛。”崾岘村养殖户张进龙边准备着饲草边说,那时候别说水泥路了,唯一一条出村的平坦土路都是村民走出来的,把牛牵到市场,一个来回需要4个小时。养牛近20年的张进龙,已是村里的养牛大户,如今他家的土坯房早已换成300平方米的砖瓦房。“人住得好,牛养得多,现在不只是我们村,彭阳县的大部分乡村都通进户路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子也变美了。”张进龙感慨不已。

  农村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彭阳县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乡镇、服务乡村的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县城与乡村发展的衔接配合。针对群众盖房投入大的问题,该县对房屋安全技术规范进行筛选,对全县所有居住和使用的窑洞及生土房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目前,已完成10028户评估工作,农村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现在全县12个乡镇美丽小城镇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建美丽村庄56个,实施‘五土共改’1.5万余户,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3个,新建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9座、生活垃圾填埋场12个,乡村基础不断夯实,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重点小城镇和美丽村庄集中,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了农村社会形态向城镇社会形态的转变。”彭阳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宇说。

  绿水青山是这里发展的动力

  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碧波青翠、秋季五彩斑斓、冬季水墨画卷。从年初到年尾,彭阳总是惹人醉。然而,40年前,它还是另一番模样。“荒凉、地荒人也少。那时候每次回来过年就想把家人接出去。”50多岁的园林队副队长常金贵参与当地园林养护已有20载,种树千万棵,亲历并见证了一年又一年绿意不断延伸。

  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根基。

  “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带泥流。”在常金贵的记忆里,早期彭阳县山多川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山上缺少草木,陡坡地遇到降雨,洪水顺势而下,带走了土壤和肥力,缺少营养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当地群众用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来形容当时的农田。

  40年间,彭阳县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协同推进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污染防治。实施绿树上山工程,按照“三山相望,有林有景有果有收益”的总体思路,梯次推进栖凤山造林绿化、悦龙山梯田花海和卧虎山经果林建设,配套建成观景木栈道、塑胶慢行道和悦龙山房车宿营地,累计完成荒山绿化26500亩,打造梯田花海600亩,种植经果林200亩。

  可以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彭阳人,不仅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更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三季有花”,生态变好让旅游路越走越宽;红梅杏“出圈”、梯田成蓄水库聚粮仓,颜值提升让价值更高……昔日“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宽、民变富”的美好憧憬化作了现实,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彭阳答卷。

  站在新起点,继续跑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赛”,绿水青山将永续造福人民、泽被子孙。实施清水入河工程。坚持治污与造景相统一,实施茹河生态园项目,建成人工湿地4个、沿河体育公园2个,打造雷泽广场、金银岛等景观节点5个,配套建设塑胶健身步道6公里,打造绿化长廊59公里,完成岸坡绿化10公里。

  实施花园进城工程。按照“一街一景观、一园一主题”规划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布局,实施生态园林绿化提升和花园城市建设,先后建设民俗小广场3个、文化小公园16个、沿街景点51个,累计绿化美化道路63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6.01%、41.8%,较建县初分别提升32.84个百分点和30.6个百分点。

  山川披绿,景色如画。

  40年来,在2533.52平方公里土地上,彭阳县建成高标准农田68.8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000万公斤增至2.17亿公斤,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多元增至14682元,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从11.1%提高到82.34%,林木覆盖率从3%提高到20.68%,减少入黄河泥沙1.1亿吨。 (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李昊斌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