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今日彭阳
彭阳建县40周年系列② | 村美民富风气正 和美乡村入画来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东麓,1983年建县以来,该县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优势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经过四十年不懈努力,村美、民富、产业旺的和美画卷徐徐铺展。

  人居环境大变样 “花园式”村庄风景美

  红河镇宽坪村张河组84岁老人张建基家的后院,至今还保留着建县之初挖的几孔窑洞,新砖瓦房建成后,窑洞用来圈养家禽。“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不止10倍。”张建基笑着说。如今老人家的前院,砖瓦房窗明几净,卫生间修缮一新,马桶、卫浴一应俱全;门前是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灰砖砌成的围栏被分割成菜园和果园。

  时间回到1983年,当时张建基是当地少有的“土建助理工程师”,一天一夜能挣3.3元。于是,村里人笑着打趣他“一个张老汉,一天三块三。”家里还种着十几亩麦子、玉米,但由于干旱,往往广种薄收,吃水需要去几公里外的山沟挑。

  “以前我家门口是个低洼地,一下雨就积水。”张建基说。后来,村里整治人居环境,家家户户门口通了硬化路,还结合庭院经济,将门前的空地利用起来,种树、种菜、种花,不仅美化环境,还能给农户带来收入。他栽种的20多棵红梅杏树,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宽坪村人居环境大变样。

  喂完牛,张建基的邻居张建东,和妻子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想不到现在能有这样好的生活。”张建东说,40年前种地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那时候“靠天吃饭”,碰上干旱,经常颗粒无收,一家人过着“吃不饱肚子”的生活。1986年,张建东决定外出务工,抹水泥、刮腻子、砌砖,一干就是20多年。

  2013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张建东回到家乡。当时,彭阳县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他拿出积蓄买了几头牛,跟着村里的大户学着养牛。家庭经济来源实现多元化,收入稳定。“现在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喊我过去住呢,但我觉得还是村里住着舒服。”张建东说。

  优势产业齐发力 因地制宜谋发展

  “人居环境扮靓了,这两年,回到村子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的产业也如火如荼。”红河镇党委副书记赵金平说。红河镇宽坪村千亩绿色蔬菜基地是自治区级冷凉蔬菜示范点,每年冷凉蔬菜上市时,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蔬菜大棚里,菜心、娃娃菜、西兰花等蔬菜被分拣、打包装箱后销往全国各地。

  红河镇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宁夏东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1000亩,种植有机蔬菜20多个品种。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培育全产业链,推进产品分拣、包装、加工和冷链运输,实现产品全程质量追溯,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务工,每人月收入3000元以上。并带动红河、宽坪、上王等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已形成设施农业示范带,年产值突破1亿元。

  设施农业发展势头正好。

  位于古城镇和新集乡交会处的西沟流域冷凉蔬菜示范基地,是彭阳县近年来打造的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将流域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水上山建立高山露地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2000余亩,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园区500余亩。

  “基地建成后,公司流转土地通过高山梯田地蔬菜高效种植、菜粮立体复合种植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模式示范,主推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探索高山梯田地适宜种植的蔬菜品种。年提供土地流转金60万元,安排当地农民200余人长期务工,年提供农民务工费240万元以上。”宁夏春又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春发说。

  冷凉蔬菜产业是彭阳县“五特”产业之一,也是彭阳县农业优势产业。近年来,彭阳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在茹河、红河流域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和设施蔬菜标准园,发展露地蔬菜基地,冷凉蔬菜种植面积7.2万亩,年产各类蔬菜20万吨,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7.5亿元。

  肉牛产业节节高 国内外市场广撒网

  彭阳县古城镇的任河村以肉牛养殖而闻名,村民杨存军是彭阳县山牛源肉牛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09年,他从外地返乡,从父辈那里接下养牛事业,一干就是10多年。“起初,家里只养了五六头牛,后来村里开始建设创业园区,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多头。”2012年,杨存军成立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达到1500万元,肉牛存栏量超过200头。

  养牛规模不断扩大,但持续走高的饲草料成本,让杨存军感觉“放不开手”,为了突破饲草料的制约,他决定建立饲草料加工厂。2014年,杨存军流转土地6000亩,种植青贮玉米、苜蓿,建立合作社饲草配送中心,实行饲草统一处理、统一配送。

  肉牛产业节节高。

  如今,杨存军的合作社已实现机械化养殖。“我们实施饲喂一体化,结合养殖经验,往饲料中添加成本低廉但营养价值高的豆粕、蛋白原料等,经科学配比后定时定量投喂,牛吃了不仅消化吸收好,长肉也快。”杨存军科学养牛,保证牛群规模稳定,把销售市场拓展到广州、深圳等地,年销售收入1400万元,带动50多户村民养牛增收。

  在彭阳县,既有锚定国内市场饲养优质肉牛的农户,也有把目光放到国外市场的农户。2020年,在外常年务工的马珍返乡创业,借助产业扶持政策,创建宁夏加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安格斯、西门塔尔、夏洛莱、海福特等国际名优品种进口、繁育和推广。目前,他已经建成牛棚四栋3780平方米、活动场地3960平方米、青贮池1000平方米,牛存栏量600多头。

  在品种改良方面,马珍立足海内外联络点多面广的优势,率先在古城镇采取基础母牛从国外繁育基地引进的方式购进,其品种纯度、疾病净化程度和抗逆能力、饲料转化能力、生产性能突出。在养殖技术上,采用国内外先进养殖理念,实行分群散养、配方饲养、机械管理、严格防疫,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和综合生产效益。每年可带动古城镇养殖户增收1600万元以上,收购青贮玉米等饲草料3000亩以上,带动农户增收600万元以上。

  饲草料配送中心。

  “全村肉牛养殖户现有230户,存栏4200多头肉牛。”古城镇任河村委会主任王正军介绍,原来养牛是为了耕地,现在养牛才是发家致富。1983年,村子里只有两三家养牛,且以耕地为主。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07年村子开始发展养殖业,那时全村牛存栏1100多头,发展至现在增长了四倍多,养殖户占全村常住人口的50%。

  “这些年,政府帮助我们搭建牛棚,还有牧草补贴、各种技术培训等,并成立肉牛养殖协会,吸收素质高、技术强的人员,采取统一补栏出栏、统一饲草调配、统一疾病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模式,带动地方肉牛产业走向高端。”王正军说。今年,任河村计划依托“出户入园”项目,引进养殖企业,在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品牌打造等方面攻坚,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更上一层楼。

  村美民富风气正 和美乡村入画来

  村子美、产业旺,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乡风民俗的风气也越来越正。古城镇皇甫村是个移民村,村民大都是从周边罗山、任河、高庄、温沟等村移民而来。2013年建村之初,由于村民们来自不同村子,互相之间都不认识,也少有来往,每次村上开会才偶尔打个照面。

  为了消除隔阂,村上经常借着节假日,组织大家一起开展排练歌舞、组织妇女刺绣,一来二去,互相之间很快就熟络起来。村上通过闽宁协作,成立了艾草加工帮扶车间,37名妇女在家门口务工,月收入三四千元。

  古城镇皇甫村。

  在皇甫村,孝敬老人、邻里互帮互助已经成为根植在每个村民心中的优良品质。村民马君梅家卧室的墙上,贴满了一整面的奖状。丈夫做牛羊肉生意,家里有四个小孩,婆婆已经82岁了。由于婆婆患有心脏病,马君梅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她。“几个小孩也非常孝敬老人,每次家里做啥好吃的,都要先给老人端一碗。”马君梅笑着说。

  村民在艾草加工扶贫车间务工。

  近年来,彭阳县打造村规民约文化墙,将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小故事、墙绘的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通过微电影、短视频、宣传册等形式带动村民转变观念,开展“四个一”文体活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张敏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