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事关发展之本、民生之基。彭阳县教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崇尚教育的传统,素有“东山文化之乡”的美誉。魏晋时期,居住在当地的皇甫家族崇文尚武,设馆授书、善诱育人之师辈出,史载口传。
彭阳在1983年建县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县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健康、协调、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为新时代体育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彭阳县加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精神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彭阳人努力奋斗,尊师重教、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谱写出彭阳教育事业辉煌灿烂的华章。
从“一支粉笔”到“智慧课堂”
晨起的阳光照进教室,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彭阳县新集乡沟口小学的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电子白板、智动投影仪、多媒体电子讲台……一堂小学《我的小书包》课程,在如今的村小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托课”。“在开展课程之前,我们会和县城‘托课’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协商备课,确定后再通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用品。在课上,主讲教师会及时关注两方学生动态,随时调整。结束后,整个课堂的录像也可以在后台查看。”彭阳县新集乡沟口小学教师赵淑杏说,这样的课程会更生动、更丰富,不仅能弥补村小英语、音乐、美术课程较为薄弱的短板,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共上一堂课。
村小课堂丰富多彩。
“没想到乡村的孩子也能同步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赵淑杏回忆起过去的教育环境,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工具。现在,通过“三个课堂”行动,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新提升。彭阳县构建“341”应用模式,组建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立县校两级协同发展中心,推动城乡学校结对互助。
教师认真备课。
“其实当初刚开始推广时我们也是一窍不通,用的时候感觉方法也不对,孩子们不适应,效果并不好。”赵淑杏说,后来,各乡村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多次演练“三个课堂”,日益精进后才有现在的“智慧课堂”。
“现在的课堂上,孩子们注意力十分集中,也愿意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而且在和一线资深教师的配合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的工作提供了帮助。”赵淑杏说,通过屏幕搭建起城乡之间的桥梁,教育均衡不再是梦想。
“互联网+”让教育在彭阳“遍地开花”
“一线”教学直观反映出学生的收获,“后台”才是显示出“互联网+”蕴藏的科技力量。
11月17日,走进彭阳县教育体育局,工作人员郑治民正在浏览在线课堂云服务平台。“全县266间装有智慧设备的课堂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查看,在线课堂也都可以实时观看。”郑治民表示,通过监测平台,可以防止课程被占用,同时教师可以自行查阅全区优质课案例、互相交流学习,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彭阳县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教育新基建行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新提升。积极争取自治区“互联网+教育”项目资金4449.5万元,构建以网络、数据、硬件、软件、平台、应用、安全为主体的“互联网+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实现中小学校200M互联网、“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字校园建设、在线互动课堂“四个”全覆盖,VR、创客、AI等新技术教室和智慧教室覆盖率达到21.6%。
教师智能研修中心。
此外,彭阳县优化数字化转型机制,以中小学校数字化转型和国家中小学校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为核心,持续优化智慧校园建设和评星定级工作机制,积极申报县四小四星级智慧校园,开展县四中、县五小、县一小四星级智慧校园创建活动,推进中小学校二、三星级校园评审活动,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位于彭阳县第五中学的教师智能研修中心已于近期投入使用,在这里,有完备的智能教研工具,有优质教师的经验分享,也有共同研修的思想碰撞,如同彭阳县教育事业的“智慧心脏”。
“教师智能研修中心可以实现‘订单式’教学与‘专递课堂’,像一些薄弱的教学课堂,在这里可以让优质教师录课,最终在平台可以查看学习,而且有些课程还未开始在彭阳普及,这里就是让教育往上更进一步的地方。”彭阳县教育体育局信息中心主任王飞说。
彭阳县构建中小学校“368”智慧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推进智能技术支撑下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构,全县智能教学助手应用普及率达到89%。智能阅卷、智能测评、智能研修、智能管理等应用覆盖所有学校,85所中小学全部入驻教育云数字学校,数字教材应用率达到89.4%,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中小学课堂中应用不断增多。
“‘互联网+’在课堂上的使用已经常态化了,不仅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得以提高,而且操作容易,能实现和全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彭阳县第三小学教师黄小梅说,在每一堂课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是分配均匀的,过于依赖的话会让孩子视力等方面都受影响,所以,把握住合适的度才能事半功倍,让“互联网+”实现功能最大化。
体育事业“火起来”
冬日虽寒,但在彭阳县全民健身中心却依然看到健身锻炼的身影。
“这里健身器材多,而且地方大还离家近,平常我早、晚都会过来活动活动,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61岁的市民朱建梅说。
彭阳县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白阳镇赵河居民点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儿童多功能体育运动场、自治区级健身站点联系工作室,全面摸排全县公共体育场的健身器材,实行健身器材数字化管理。为社区、行政村采购安装健身器材179件,更换篮球架4付,安装羽毛球柱6付,安装乒乓球台6付,维修维护健身器材64件,铺设悬浮地板篮球场1块62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彭阳县加强了场馆管理,完善了各场馆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了体育场馆的管理,压实了场馆管理责任,并推广了全民健身活动。
彭阳县打造运动场馆。
此外,彭阳县承办“薪火传承 中国健康跑”宁夏彭阳站活动和2022年全区健身气功站点联赛,举办第五届农民篮球争霸赛、庆“三八”妇女节健步走活动、城市社区运动会、全县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开展彭阳县足球裁判员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第九套广播体操(工间操)培训,在全县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活动,助力健康彭阳建设。
彭阳县第四中学的操场上也未受寒冬的影响,在放学后逐渐热闹起来,篮球、足球、长跑、跳绳,每一次欢呼雀跃,都让少年英姿尽显肆意昂扬。
在注重文化课成绩的同时,该学校的足球也慢慢走上更大的舞台。虎永顺是彭阳县第四中学的体育教师,从小热爱足球的他在来到这里教学后,就深耕于这份事业。
“最初,我们从当时的6个班里挑选了2至3个学生成立了足球队,没想到,在练习了10多天后,他们参加了比赛并且获得了奖项,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让孩子们能够‘踢’出彭阳的信心。”虎永顺说,在学校的支持下,每天下午放学、周末、假期都是训练时间,这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也有了顽强坚韧的拼搏精神。
课后足球训练。
在2016年一次外出培训后,虎永顺将新的收获运用到教学中。“我们以前做的就是把孩子教会,现在,我们应该不只会踢,还要成长,要给自己设立目标。”虎永顺说,他带出的学生有的因为足球而被招到西安体育学院等知名院校,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其实我在做这件事的初衷是让学生有个好身体,而且体育与文化课相辅相成,足球并非只是运动,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也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有直面的勇气。”虎永顺说。
近年来,彭阳县制定青少年业余训练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组织县业余体校79人参加田径、摔跤、举重、射击、跆拳道、羽毛球、网球、武术、拳击、射箭十个项目比赛,统筹经费保障运动员训练生活补助,组队参加全区十六运会,取得12枚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打破全区3项青少年纪录,4人获得一级运动员称号、11人取得二级运动员称号。制定《彭阳县进一步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实施方案》《彭阳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课后延时服务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1至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四十年筚路蓝缕,四十年风雨共济。纵观彭阳县的教体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发展中壮大,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辉煌,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徐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