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今日彭阳
永葆军人本色
——记抗美援朝战士王栋臣
2024-04-03 11:13:16   来源:固原日报

  抗美援朝战士王栋臣

  王栋臣的证书和奖章

  王栋臣,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人,出生于1933年。1951年4月,他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分配在后勤部,先后参与了多次战役,四次荣立三等功。195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4月18日,被授予少尉军衔。1957年4月,回国后复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王栋臣和同村周文奎等40多人积极报名参军。当年4月,王栋臣随队伍进入甘肃省平凉专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辎重四团一营三连,随后,坐汽车到陕西省西安市,休整一段时间后乘火车北上。

  1951年8月中旬,部队到达吉林省四平市怀德县,开始进行防空、伪装掩护等战术军事训练。10月下旬,部队从辽东省安东市出发,他们趁夜推着独轮车步行过了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半个多月后,到了朝鲜中部一个叫杨德的地方,由志愿军二分部管理指挥。

  当时王栋臣所在的连队承担的是后勤供应工作,为前线护送武器弹药和粮食用品等。他们白天隐蔽在防空洞里,晚上继续行军。朝鲜境内群山环绕,汽车一出杨德,迎面就是一座高山,山路崎岖不平,不时还要绕过未填平的炸弹坑以及石块、土堆,稍不注意就会连人带车跌进炸弹坑。为了及时到达前线,减少伤亡,部队要求运输车队必须经过伪装后才能前进,不能大声讲话,不能随便抽烟,一有敌情马上关掉车灯行进,更不能有火光。

  一次,晚上紧急执行运输任务,车队一律关灯低速前进,好不容易行至山顶,不远的空中隐约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连长贾庆浪喊了一声:“大家赶快隐蔽。”刚说完,敌机已在头顶盘旋,随即投下了照明弹。王栋臣赴朝后虽然参加了几次运输,但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在他准备隐蔽时,贾连长将他的双腿抱住一拖,未等王栋臣缓过神来,炸弹就落了下来。当时伤亡了10多人,一辆车被炸坏,王栋臣在连长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1952年5月,王栋臣调任营部通信员,经常给营部下属的4个连送信、送电报。一次,团部在夜晚打来电话,告知敌机将袭击杨德火车站。他与营长从营部跑了1.5公里路赶到杨德火车站给一营二连、三连送信。当时有一辆满载军用物资的火车抵达杨德火车站,一营二连负责卸车,三连负责护送物资运至隆兴里。军用物资从火车搬到汽车上装载并伪装好后,三连正准备出发时,敌军的远程战斗机飞来了,随即投下了照明弹,接着,炸弹就落了下来。为了保护物资,二连、三连的20多人献出了生命,20多人受伤。

  1952年7月,恰逢朝鲜的多雨季节。一天晚上,大雨倾盆,王栋臣等13人负责保卫电台。午夜刚过,王栋臣正睡得迷迷糊糊,就听见班长孙世华喊他起床,准备上哨位换岗。王栋臣一看表,班长比平时早叫了10分钟,他起身背着枪,穿上雨衣走到哨位,换下了战友小陈。就在小陈走到掩体前准备进门时,忽然一声巨响,王栋臣看见小陈一下子摔到了四五米外的地方。他抬头看了看夜空,没有发现敌机投弹。小陈在不远处喊着:“王栋臣,山体滑坡,掩体被埋了,快去救人。”王栋臣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敌机狂轰滥炸,再加上连日来的阴雨天气,造成了山体滑坡。他马上跑过去,小陈的下半身已被泥土埋住,头上流着血。他用手快速刨开泥土救出了小陈。随后,他们凭着记忆找到掩体的大概位置,拼命用手刨土,希望尽快救出战友。这时,营里的其他同志也冒雨前来营救。大家连刨带挖,终于找到了11名战友,遗憾的是经全力抢救无效,全部牺牲。

  夜空漆黑,雨继续下着,王栋臣的心情特别沉重。他回想起,上哨位前还回头看到,班长坐在小油灯前看书,还叮嘱他要注意安全。就是因为班长早叫了他10分钟,才使他幸免于难,但11个鲜活的生命却逝去了。牺牲的战友里,有一个和他关系要好的叫王叶生,平时一有空就教他学文化。

  营长叫大家找来担架,抬着战友的遗体来到墓地,一起亲手埋葬了他们。想起战友的音容笑貌,想起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王栋臣任由泪水顺着脸颊流淌。

  1952年10月,王栋臣被调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司令部警卫连一排一班任班长,负责几位首长及司令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司令部设在大山的石洞里。由于长时间守在洞口或蹲坑伏地隐蔽,再加上气候潮湿、天气渐冷和水土不服等原因,警卫连的一些战士出现了眼花、头晕、头痛、呕吐、皮肤红肿等症状,有时会遭到蚊虫的叮咬,时不时还有敌机进犯,投下炸弹、细菌弹。待敌机走后,马上就要进行消毒处理。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捕鼠夹,还协同医护人员对司令部周围喷洒防蚊、防跳蚤等药物,以此进行预防。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入朝以来,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10万多人,持续43天。最终以美韩军队的失败而结束。这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伤亡率在40%以上,志愿军伤亡率在20%以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一切作战物资必须从国内运去,其中还包括一部分朝鲜部队所需的物资。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后勤补给的运输任务十分艰巨,困难极大,特别是上甘岭战役打到中期,桥梁被炸断、码头被炸毁、道路被堵塞,物资供应更加困难。有一次,前方告急,上级要求不论困难有多大,必须在第三天午夜前把所需的物资送到前线。

  接到命令后,后勤部第二分部司令部决定,除了正在执行通信、指挥、保卫、抢救任务的人员以外,其余人员全部参加执行军需物资运送任务。大家一起搬石块、填弹坑、抢修公路,运输车队在山路上艰难行进,每隔0.5公里就有一个哨兵,如果发现敌机来犯,哨兵就对空开枪,然后相隔的哨兵依次开枪,向运输车队发出警报。车队听到警报后,马上熄灯,低速前进。道路上,往往是这边的土堆和石块刚搬走,那边又发生坍塌,或者是前面的弹坑刚填平,中间或后面又被炸出大坑,就这样,运输车队一米一米往前移动。到了第三天晚上8点,天空一片漆黑,还下起了小雪,运输车队低速进入前沿阵地。眼看快到目的地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队前面的一辆车不慎掉入路中间的大弹坑里,只有车尾部分露出地面,后面的车辆无法前进,情况万分危急。由于此地距离前沿阵地只有大约1公里,前面的车辆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后面的车辆除司机外,其余人员分为三组:一组搬运掉进弹坑车辆上的物资,再从后面车辆上搬下来部分物资,派人扛到前方阵地;二组把马槽铺在掉入车辆的弹坑上,让后面的车辆快速通过;三组继续清理前方道路险情,确保后面的运输车辆顺利通过。王栋臣被分在一组,他扛着弹药往返数十趟,战士们都劝他休息一下,王栋臣却干得更加卖力。就这样,终于在午夜前,将所需物资全部运送到目的地。

  1953年1月,由于王栋臣在朝鲜从事后勤供应和保卫工作期间表现优秀,荣立三等功。1953年6月,由于王栋臣在战备中思想稳定,工作负责,团结互助,荣立三等功。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了。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动用火炮数量最多、消耗弹药数量最多的一次,被称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至当年7月27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共歼敌5万多人,有力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在这期间,后勤部战士们克服困难,全力做好后勤供应和保卫工作。王栋臣作为后勤兵中的一员,经历了这一严酷时期,从枪林弹雨中有幸活下来。

  回忆起入朝作战的3年多时间,王栋臣激动地说:“在那段日子里,隐蔽、熬夜、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敌机轰炸以及应对种种恶劣天气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获得立功荣誉后,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回忆过去,想想现在,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最幸福的人了。”

  停战以后,王栋臣随后勤部二分部司令部留守朝鲜,参加战后重建工作。1953年10月,王栋臣被派到所在部队的教导营学习,他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期间非常用功。教官讲课时,他认真听讲。教官布置的作业,他认真完成。政治、战术、射击、队列、体育等训练科目,门门都是优良。1954年4月20日,王栋臣在文化学习中成绩优良,荣立三等功。就在这一年,王栋臣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2月1日,王栋臣又荣立了三等功。1956年4月,他顺利毕业。1957年4月18日,他被授予少尉军衔。

  1957年4月下旬,部队接到了班师回国的命令,所有枪支、弹药、车辆及一切作战军用物资,全部支援朝鲜人民军。为保守军事调动机密,他们在杨德火车站乘车。经过临时休整后,又开往陕西省西安市。

  1957年,王栋臣复员回到彭阳县小岔乡榆树村安家落户。在家乡,他曾担任生产队队长,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他时时刻刻以一名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还经常给村民讲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鼓励村民和子女要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才能过上好日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我的许多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们老兵要把国家建设好、保卫好,以此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这是91岁高龄的王栋臣发自内心的独白,他以朴素的情感,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徐洁 高权 火占宝 马克仓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