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媒体聚焦
彭阳:一棵苹果树造福一方人
   来源:固原日报

  夏日午后,晴空万里,彭阳县红河镇“一棵树”苹果试验示范园里,苹果树上已挂满幼果,为了预防虫害,工人们抓紧给苹果套袋。

  55岁的红河村村民张银霞来园区已经快三年了,每天除了完成给1000多个苹果套袋的任务,她还兼着给其他工人记账的工作,但这些对她来说并不困难。2017年园区建设之初,张银霞就把自家的6亩地流转了,安心在此务工,从育苗、抹芽到剪枝、套袋,几年功夫,她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名熟练的果园技术工人。“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跟城里人上班一样,挣的钱供孩子上学,好得很。”转变身份的张银霞尝到了甜头,和她一样,园区附近村庄的80多人都在这里务工。

  2017年秋季,红河镇立足区域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抢抓市委、市政府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的发展机遇,引进宁夏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林果产业,推广矮砧密植苹果种植技术。

  苹果种植在红河镇是有历史的。“上世纪90年代,红河镇友联村种过100亩苹果,梨、桃、杏子等都有种植,红河镇一度被称为‘彭阳县的瓜果之乡’。”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说,后期因品种退化,群众的管理、技术跟不上,加上市场销路不好,慢慢没人种了。

  然而,这一次,苹果种植再一次走进红河,种植技术和品种让村民开了眼。“矮砧密植采用的是宽行密植,1.2米的株距乘4米的行距,一亩地能栽138颗树,相较于以前一亩地栽植20多棵来说,不仅提高了产量,也便于机械化操作。”宁夏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吕万里介绍说。

  2017年,红河镇平整了30亩土地开始先期试验种植。面积不大,关注度不低。国家苹果首席专家李丙智、宁夏苹果首席专家王春良和县林业专家先后来园区提供技术指导,从种植规范、种植技术、园区管理上都更加科学严谨。2018年,园区面积扩大到500亩,3米多高的矮砧苹果树被密密的白色防雹网遮盖,树下套种黑麦草增加土壤有机质,还配套了一系列综合防冻措施和病虫害生态调控措施,已然有了现代化果园的模样。2019年,园区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亩产一吨,品质也达到了预期效果。“经过宁夏农科院检测,我们产的苹果,糖度比静宁苹果高一点,脆度稍逊,总体来说,品质在静宁苹果和洛川苹果之间,以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吕万里说。

  试验的目的是更好地推广种植,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园区建设之初,便整体交由公司负责运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农户种植的前三年未挂果无收益期全部费用由企业承担,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进入挂果期后收益由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分红。

  同时,针对彭阳县不同地势、土壤的特性,园区还探索推行“川水地矮砧集约格架栽培”和“山台旱作梯田乔化+短枝型栽培”两种模式。当年,彭阳县开始在孟塬、红河、草庙、王洼等8个乡镇规模化推广种植苹果3000亩。

  2019年,红河镇常沟村村集体示范种植的150亩矮化密植苹果也如期挂果,这给犹豫不决的张守林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20多亩山地全部改种苹果树。这两天,张守林和妻子忙着给地里除草、修枝,相比以前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种植苹果树轻松不少。“树苗是政府免费提供,自己不掏一分钱,还给定植费,水管也接到地头,技术员手把手指导。”年近花甲的张守林充满信心。

  今年,红河镇新修高标准旱作梯田8500亩,在柴沟流域建设苹果种植基地4000亩,全力打造“四个一”林草产业“一棵树”发展样板和典范。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用工6万人次,提供长期就业岗位300个,临时就业岗位400个,地租、劳务等年收入达500万元以上,惠及农户400余户。“进入盛果期后,预计亩产优质苹果3000公斤,总产值达7200万元,净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10万元。”郑小义说。

  红河镇的苹果种植只是“四个一”林草产业的缩影。在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工程建设中,市财政每年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各县区每年整合相关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对“四个一”林草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建设、引种苗木、融合产业发展等环节给予支持和以奖代补。同时,配套出台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四个一”林草产业的信贷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系列利好政策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释放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和产业价值,实现了大生态与大扶贫、大产业、大旅游的有机融合。(记者 芦淑颖)

【编辑】:杨兆莲
【责任编辑】:杜爱虹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