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阳县红河镇的黄土塬与川道间,一场以移风易俗为核心的乡村文明变革正悄然扎根、蓬勃生长。曾经让不少农村家庭倍感压力的高额彩礼,如今被“低彩礼、高幸福”的新观念取代;曾经围绕“彩礼多少”的热议变成“小日子过得咋样”的关切。从何塬村接地气的“民生约定”到常沟村自强不息的“五朵金花”,红河镇用一个个生动实践,勾勒出新时代乡村“风气正、日子甜、人心暖”的新图景。
村规民约“约”出低彩礼
“红喜事要新办,彩礼不能过六万;丧葬事宜从简,厚养薄葬美名传……”2023年,在彭阳县首届村规民约诵读大赛的舞台上,何塬村村民自编自导的快板书《醉美何塬》一举夺魁,随后在全市比赛中获三等奖。这段朗朗上口的唱词,不是凭空创作,是村“两委”历经10多次修改、广泛征集856户农户意见后,最终敲定的“民生约定”。
何塬村地处固原东南部,与甘肃省平凉市寨河乡接壤,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何塬村有常住人口3212人,村民大多以发展种植养殖和零散务工为生。近年来,何塬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动员全村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形成了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父慈子孝的新风正气。
50多岁的张志清,是村规民约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张志清在何塬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和妻子种着五六亩地,日子过得紧巴巴。2014年,女儿出嫁时,张志清仅收了5万元彩礼。此后,女儿女婿在外打工,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却很幸福,时常带着孩子回家探望,一家人其乐融融。今年4月,张志清的儿子张闰生在村里举办婚礼,妻子是一名教师,女方只收了6万元彩礼。
“只要孩子们过得幸福,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期望。”谈到儿女的婚姻,腼腆的张志清露出爽朗的笑容。他说,彩礼问题看似简单,却会引发很多家庭矛盾,影响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平等关系。对于低价彩礼,张闰生有切身体会。他说,作为婚俗改革的重要方向,低价彩礼有利于婚姻回归“爱”和“礼”的本质,有效避免物质攀比对婚姻的侵蚀,减轻经济负担,减少因婚负债的可能,有利于家庭和谐幸福。
像张志清一样践行低价彩礼的家庭,在何塬村并不少。“近年来,在抵制高额彩礼方面,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彩礼从以前的十五六万元到现在的六七万元,大家都愿意加入抵制高额彩礼的行动中。”何塬村党支部书记路卫军说。
移风易俗的成效,还藏在村民的“钱袋子”和乡村新面貌里。路卫军细数起近5年村里的变化,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前,公交车直接开到村口,移民村地下管网完成改造,5000亩高标准农田修整一新,移民就业创业园让20多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上班。2024年底,何塬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万元,比2021年增长约33%,成了红河镇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夕阳西下,金辉洒满山头,何塬村文化广场上也热闹起来:老人在石桌旁下棋,妇女跳起广场舞,孩子追着篮球奔跑,青年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愉快且融洽的氛围在广场上徐徐弥漫,乡风文明的景象扑面而来。
“五朵金花”向阳开
今年夏天,常沟村村民徐万鹏家连续迎来两件大喜事,大女儿徐珠通过了全区事业编考试,入职彭阳县罗洼乡政府;四女儿徐蓉收到宁夏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喜事连连,徐万鹏和妻子王小利笑得格外灿烂。
徐万鹏有五个女儿。在乡亲们眼中,徐万鹏性格温和,天性乐观。更让大家羡慕的是,徐万鹏家里已经培养出了四名大学生。除了徐珠和徐蓉外,二女儿徐媛在银川能源学院读大二,三女儿徐涛在宁夏师范大学读大一,五女儿徐乐目前在银川育才中学读书,成绩稳居前列。
51岁的徐万鹏和王小利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王小利种着十多亩山地,养着五六头牛;徐万鹏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外打零工,农忙时就回家帮衬,夫妻俩靠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我们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后来赶上危房改造,才建起了宽敞的新屋。”徐万鹏指着院内东侧的旧房子说,这些年,靠着“见犊补母”补贴、玉米黄豆间作套种补贴等惠民政策,家里的经济条件慢慢好转,但支撑五个女儿读书,依旧不易。
“山区女孩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最好的路。”徐万鹏深知这点,哪怕有时凑不齐女儿下个月的生活费,他也从不轻言放弃。“遇到困难怕啥?往前走就对了。”这份坚持,成了女儿的榜样。
“父亲教会我‘人要靠自己’,母亲教会我‘干事要踏实’。”徐涛个性活泼爽朗,她说,从小到大,父母很少给她们施压,但会带着她们一起干农活和家务,喂牛、种地、做饭、打扫,样样都学。“别人能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辈子,终点只能自己抵达。”这句话,成了姐妹五人共同的信念。
多点发力树文明新风
何塬村的低彩礼、常沟村的好家风,只是红河镇移风易俗的缩影。近年来,红河镇以“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自治提升行动”为抓手,通过“制度约束+宣传引导+典型带动”,让移风易俗从“外在要求”变成村民“内在自觉”。
在制度层面,红河镇12个村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规定;先后与农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800余份、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红白喜事告知书》2600余份,让村民既是“规定制定者”,也是“执行监督者”。通过庄头会、炕头会开展“面对面”沉浸式宣讲,累计组织各类移风易俗活动120余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
典型带动更是让新风尚“看得见、学得到”。红河镇先后举办乡风文明表彰大会11场次,评选表彰“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公婆”“卫生清洁户”等先进模范320余户,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
文明乡风正像春雨般滋润着红河镇这片土地,让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硬支撑”,更有“精神软实力”。(记者 马 静 鲁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