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图片头条
获侯驾着枣红骏马而来 彭阳姚河塬考古展解码最新成果
2025-02-27 22:00:00   来源:新消息报

彭阳姚河塬遗址。 资料图片

游客观展。

出土的马头骨。

出土的文物。 资料图片

青铜镜和钱串。

青铜车轴饰。

车马坑。 资料图片

马坑。 资料图片

  想要认识一座城市,不妨逛逛它的博物馆。

  凝固的是车水马龙的行程,浓缩的是柴米油盐的生活,记录的是沧海桑田的往事。

  展示橱窗里,不为人知的历史,正逐渐清晰着它神秘的轮廓……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目前正在彭阳县博物馆展出。展厅内青铜鼎、觯、象牙梳、刻辞卜骨、陶范等300余件文物,会与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而3000年前的获国就藏在这一件件文物里,观展中仿佛看到获侯驾着枣红骏马而来。正如“寻获”二字,您可以在这里寻到获国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探秘西周文明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姚河塬遗址 获国都邑

  彭阳县位于六盘山东麓,泾河流域上游,县城内红河、茹河等自西向东注入泾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使这里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留下非常丰富的文物遗存。

  2017年4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8家单位在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姚河塬遗址。后经考证,确定该遗址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获国的都邑,也是目前发现的周人最西北的军事前哨基地。

  西周立国后,采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后裔、功臣、夏商遗民等,为周天子镇守疆域,总计分封的诸侯国数量达到400多个。

  姚河塬西周城址所在区域在《诗经》《国语》《史记》等文献记载中属于商周时期的大原,居住有猃狁、犬戎、鬼戎、义渠戎等戎人集团,戎人经常侵扰周王朝边地,战争不断。

  姚河塬西周城址的兴废与周王室的兴衰同步,这里是西北地区抗戎的主力军,城内居民构成复杂,有殷商、刘家、寺洼、北方、周人等5种以上人群混居,是西周践行分封制的典型遗址。

  姚河塬遗址曾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次展览全面展示了姚河塬遗址8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

  枣红大马随葬 “弼马温”陪葬

  展厅内,出土的3只硕大的马头骨格外醒目,且保存较完整。

  令人惊奇的是,考古作业中,共发掘出土了100多匹马的骸骨,大多是正值青壮年的马。这正是“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的吸睛所在,西周车马陪葬制度由此揭开。

  “古代社会事死如事生,贵族去世后,生前的车马也随葬墓中,且墓主地位越高,随葬的车马数也就越多。”博物馆讲解员说,为了“辨等列、明尊卑”,西周时期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车马陪葬制度与列鼎制度结合,充分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西周时,无鼎小墓均无车马坑与车马器;一鼎至三鼎墓大多有车马器,很少有车马坑;五鼎或五鼎以上墓,几乎都有车马坑,殉葬的车马数量也有差别。车马坑便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姚河塬西周城址高等级墓葬区共发现4座车马坑。从出土的青铜轭、銮铃等车马器以及车马坑的形制推断,当时,将马匹置于坑底,其上放置木质车辆,车轮、车舆等多置于坑壁下。其中1号车马坑,葬马16匹,葬车4辆,1辆车配4匹马。后经DNA测定,可知马匹毛色均为枣红色。

  除车马坑外,还有6座马坑在高等级墓葬区内被发现,且均为竖穴土坑。其中,大型马坑3座,埋葬6—12匹马;小型马坑3座,埋葬2匹马。其中一座大型马坑呈奇特的刀把形。讲解员说,刀把形马坑属国内首次发现的特殊形制,刀身处葬马12匹,以成年雄性为主,吻部均朝北;刀把处埋葬“趣马”,在古代,“趣马”相当于“弼马温”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王室的马匹。

  此外,在高等级墓葬区内还发现了2座祭祀坑,呈直筒井状,分布于大型墓葬西侧。其中,一号祭祀坑直径1米、深8.2米,最底部用一名25岁左右的女性进行祭祀,其上为散乱的牛骨,再上面有一只完整蜷曲的绵羊;二号祭祀坑直径0.95米、深达10米,主要埋葬黄牛、绵羊、山羊、狗、鸡等动物。

  彭阳县博物馆馆长高鹏丽介绍:“这两座祭祀坑的年代属于春秋早期,比西周晚,反映了商周时期的追祭行为。商周衰亡后,后人来到祖先埋葬的地方,不定期追祭。”

  惊现西周铸铜“名场面” 原料从外地转运

  中国青铜文化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姚河塬遗址发现的铸铜作坊绝对是惊喜的存在。

  “没想到当时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这么发达。”看着实物展示,读着文字介绍,不少参观者啧啧赞叹。

  姚河塬铸铜作坊区位于内城东北部,高等级墓葬区南侧,面积约6000平方米。

  水渠、水池、取土坑、储泥坑、羼和料堆积区、阴干设施(半地穴房址)、烘范窑、浇铸区(炉子、红烧土地面、坩埚)、铸后陶范埋葬坑……通过这些遗迹可以想象当时铸铜作业的“名场面”。同时,还发掘出土了3000多块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陶范。

  展台里有一个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土球”,圆丢丢的。讲解员解释说:“这是铸造青铜车器銮铃铃丸的陶模,与姚河塬高等级墓葬区内出土的青铜銮铃形制一致,表明姚河塬出土的车马器为姚河塬西周城址自行铸造。”

  这些足以证明获国已拥有较为完整的铸铜产业链,姚河塬西周城址能够铸造青铜容礼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器类,具备铸造青铜器的完备技术体系。

  “从熔铜渣、坩埚、回炉重熔的铜片等遗物判断,铸铜生产所用的铜原料有可能是从外地转运而来的铜锭(饼)。”彭阳县博物馆研究馆员杨宁国说,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西北的铸铜作坊遗址。

  据杨宁国介绍,国内已发现的西周时期铸铜作坊不到10处,姚河塬铸铜作坊便是其中1处。铸铜作坊的发掘,对于深入研究西周铸铜技术体系及铸铜业弥足珍贵,是西周铸铜业中心与边缘对比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调查一条河流,发掘一座城址,开启一段文明。

  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丰富了陇东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内涵,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对深化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过程与格局、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具有深远意义。

  该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年底。(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永峰 常宽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