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彭阳县“七个山”原来住着一户姓侃的人家,老两口先是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侃文;后来陆续生了七个女儿;最后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取名侃武。生小儿子的时候,大儿子已经17岁了。当年年底,老两口就给大儿子娶了亲,媳妇也是17岁,娘家姓高。成亲的第二年春天,大儿子得病死了,老两口因伤心过度先后去世了,生活的重担落到了过门不满一年的高氏身上。
娘家人劝她改嫁,她坚定地说:“我生为侃家人,死为侃家鬼,请你们再别提改嫁的事了。”她下定决心要照顾亡夫的弟妹。之后,她省吃俭用,鸡叫起、半夜睡,却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侃文有一个远房姐夫,名叫柳春。听说侃家只剩孤儿寡妇,柳春带上厚礼来到了侃家。高氏看到柳春轻浮的样子,赶紧做了点吃的,想着招待后,把柳春打发走。没想到天快黑了,柳春还赖着不走,急得高氏直挠头。之后,柳春乘高氏不注意,抓住了她,高氏急中生智从脖子上取下璎珞,狠狠地向柳春的眼睛甩去。借机挣脱束缚后,高氏跑到侃文的舅舅家求助。之后,舅舅跟高氏商量,决定让高氏一家搬到与自家一墙之隔的三孔闲窑里住下。从此,18岁的高氏挑起了照顾一家九口人的担子。地里耕种、锄草、收割、打碾,家里做针线、做饭、喂养牲畜,全靠她一人承担。
等到几个妹妹长大出嫁后,高氏的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她坚持把6岁的侃武送到学堂念书。懂事的侃武看到家里日子困苦,嫂嫂为了供他念书受尽了苦难,暗暗下狠心,一定要把书念成,将来报答嫂嫂的恩情。他肯下功夫,学习进步很快,15岁就考上了秀才,18岁中了举人,21岁中了进士,皇帝封他为西台御史。他向皇帝奏明了嫂嫂守寡供他念书,皇帝对高氏很是赞赏,特赐了“贞节烈女”牌匾,并准了侃武3个月的假期回家看嫂祭祖。
侃武回家后,首先恭恭敬敬地向嫂嫂拜了三拜,然后才商量祭祖的事情。为了让嫂嫂的功德流传后世,他决定修一座塔,修成后由高氏当祭主。修塔的时候高氏让匠人把璎珞压在塔脚下。因此,塔名就叫“璎珞宝塔”。后来,七个妹妹为了报答嫂嫂的恩情,死后都埋到了高氏坟墓对面。过了若干年,七个坟墓变成了七个圆山峁,后人称这里为“七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