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整理菌包
“这种菌菇之所以叫杏鲍菇,是因为它既有杏仁的香味,又有鲍鱼的口感。”10月9日,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作人员黄春艳介绍道。
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走进园区的菌菇培养室,被密封好的菌种整齐地排列着,像一堵堵白色的墙。菇棚按照菌菇生产流程分为不同的车间。在干菇制作车间内,工人薛会莲手法娴熟,正忙着将一筐筐新摘的杏鲍菇放入生产线进行脱水。“刚到园区时啥也不会,全靠外出培训和厂里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后来慢慢熟悉了,越干越顺手。现在一个月最少能挣3000多元。”长城村村民薛会莲笑着说。
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全区唯一以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区,以生产杏鲍菇、平菇、香菇等菌类为主。“没有闽宁协作,就没有彭阳的菌菇产业。”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祁登荣说。
1997年,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着6箱草种来到彭阳县推广菌草种植技术,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2007年,在两地政府努力下,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落地长城村,不但带来了新兴产业,还方便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
菌菇培育以玉米芯、柠条、木屑为原料,需经高温灭菌、接菌、培育等多个环节,60天左右才可以出菇,每个生产环节都至关重要。在园区干了12年的庞会勤对此深有体会。
庞会勤家住长城村,2008年到长城塬食用菌园区工作。2014年,初中学历的庞会勤被园区外派到福建漳州学习菌菇种植技术,虽然认认真真学了一个月,但更多时候是跟着专家看,没有真正上手操作过,这让刚学习回来就被分到实验室的他心里打起了鼓,“我把控的是菌菇生产的第一个关口,如果一旦出现污染,其他所有生产环节都得停工。没有产量,企业就没有效益,工人就没有工资。”
虽然压力很大,但要强的庞会勤却没有退缩,通过不断摸索,多次尝试,终于掌握了菌菇培育的核心技术。这些年,在福建食用菌专家的帮助下,他从一名普通的务工者,成长为核心技术人员,承担起园区的菌种供应任务,先后培育出鸡腿菇、杏鲍菇等9个品种,园区年产食用菌1500吨至2000吨。在庞会勤的指导下,园区已成立菌种研发团队,打破了菌种依靠外输的生产瓶颈。“园区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如果当年没到园区务工,就不可能从一个农民变成现在的产业工人。”庞会勤一边熟练操作实验设备一边说。
如今,长城塬食用菌园区已建立起菌种培育、食用菌生产、分拣包装、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循环产业链,并建立起食用菌原料追溯体系,年收购玉米秸秆、紫花苜蓿粉、柠条粉等农业废料5000吨。在生产过程中,园区持续加大组织扶持、党员带动、技术培训力度,将技术好的村民发展为党员,又把党员分配到食用菌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按照1名党员帮带5名普通员工的方式,带动周边200多村民一起参与园区经营致富。“现在有40名技术工,一个人一年的收入,比过去全家人种地几年的收入还高。而且园区对长期务工的村民,还缴养老保险、意外保险等,村民真正实现了由农民向职工转变。”祁登荣欣慰地说。
为有效延长园区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园区探索出利用杏鲍菇废料生产平菇、制作有机肥料等原料再利用循环生产模式,将菌菇采摘后的边角料制作成有机肥、饲料和花土,用于农业和养殖业生产。周边养殖户可将玉米秆和玉米芯与园区内制作的饲料进行置换。(段语泽 任潇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