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字头条
【建设现代化 奉献有我】39年托举青少年竞技体育梦
2025-07-21 17:49:19   来源:固原日报

  没有专属的校舍,却培育出国家级运动员;没有庞大的队伍,却在39年间为自治区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00余名。闪耀的成绩是它亮丽的名片,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上,赢得29枚金牌、6枚银牌、13枚铜牌,位居全市第一,打破了自治区4项纪录……2023年,这所圆了无数青少年竞技体育梦的业余体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唯一能彰显其存在的标识是彭阳县体育中心办公室内一面简洁的展示墙。墙上,“彭阳县业余体校”的名称下方,整齐排列着教练员的照片和信息——青少年举重教练、摔跤教练……这面不足3平方米的墙,展示着体校的非凡历史。体校的“校舍”遍布彭阳县城区,全县优秀体育教师是机构成员,每年寒暑假,是他们投入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事业的黄金期。

  这份事业的起点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为满足自治区各重点体育项目青少年人才需要,当时的彭阳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开始组建田径、气手枪射击、举重等体育项目队伍。信息一经发布,各乡镇青少年纷纷报名,赵素梅就是其中一员。

  当初各类体育设施还不完善,训练场地是土操场,田径场由炉渣铺成,每天赵素梅都在土操场上举着杠铃练习举重。当杠铃落下时,溅起一片片尘土,一天下来,她身上的汗水和着尘土变成泥水往下流。放假回家,赵素梅每天坚持练习,父亲给她制作了两个掺和着麦麸的泥墩子,每个重15公斤,赵素梅常常练得汗流浃背。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终于结出硕果,1988年,在宁夏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女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中,16岁的赵素梅举出了85.5公斤的挺举成绩。

  上一辈顽强拼搏的精神随着体校的发展传承下来。当初从体校培育出的运动员,不少选择回到家乡,为彭阳县培育体育后备人才。

  赵素梅就是其中之一。从学校毕业后,她选择返乡成为一名举重教练,一干就是二十年,曾带领队员在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包揽了青少年女子组所有举重项目的4块金牌,青少年男子组举重项目获得1块金牌,2块铜牌。“娃娃条件特别好,我必须竭尽全力激发这些‘千里马’的最大潜能。”赵素梅说。训练期间,从高强度的热身,到不断加重的杠铃,53岁的赵素梅耐心讲解着动作要领。当前正在训练的这一批队员是新招募的,刚接触举重,由于不能熟练地控制杠铃,杠铃常常贴着小腿蹭出一道道伤痕,队员们的腿上总是旧伤加新痕。但在这群平均年龄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的脸上看不出任何委屈,当他们将三四十斤重的杠铃举过头顶,高喝一声,双眉紧蹙,神情坚毅,那一刻表露出来的只有对竞技体育和最高领奖台的渴望。

  “这是一份荣耀。”来自彭阳县古城镇的举重队员马学花说。回忆起自己被教练选中的情景,她满脸自豪。初学举重,沉重的杠铃仿佛有千斤重,很多次,马学花都想过放弃。然而竞技体育这一梦想的重量胜过杠铃,不断激励着她,在咬牙坚持中,马学花逐渐被竞技体育勇于挑战困境、突破自我的魅力所吸引。

  对于加入竞技体育项目的本地青少年,教练们大多用有韧性、有能力、有天赋来评价他们。临近三伏天,在彭阳体育馆的摔跤场馆内,17岁的少女周婧怡正在练习头部拉伸,摔跤过程中经常要被对手抱起从空中摔落,为避免受伤,头部拉伸练习必不可少。短短十几分钟,汗水成股往下流,身旁的摔跤垫湿了一大片。午后气温升高,训练强度逐渐增大,这些无不考验着运动员的耐力,周婧怡和其他队员一样没有退缩,依旧专注训练。

  几年前,为了能够参加49公斤级摔跤比赛,周婧怡在距离比赛不到十天的时间,每天高强度训练加节食,减重5公斤,可惜只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今年是周婧怡最后一次参加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为了不留遗憾,她更加努力,希望能取得前三的好成绩。“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只有第一第二第三,没有第四第五。”摔跤教练张存玉说,获得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冠、亚、季军意味着更长远的发展前景,进入前三名是队员取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等级的条件,才有机会进入体育学院和体育大学深造。从教12年,张存玉带领团队先后在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中国式摔跤比赛中获得1枚银牌、1枚铜牌、2个第五名、团体第八名的优异成绩。

  彭阳县每年都会举办全县青少年田径比赛,来自各乡镇的中小学生参加。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这也是业余体校教练挖掘优秀人才的好机会。教练们紧盯赛场,观察选手身体的爆发力、协调性,生怕错漏一个“好苗子”。中国田径运动员马蕊、秦晴就是在彭阳县田径比赛中被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被体校推送至更高的培训平台,并在各项国家赛事中发挥突出。来自彭阳县王洼镇马掌村的马蕊,2023年5月在全国U18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预赛中以11秒38(+1.9)的成绩打破亚洲少年纪录及多项国内纪录。

  39年发展之路,彭阳县业余体校的体育培训项目从最初的3项扩展到现在的12项,青少年队员从每年十几人发展到每年100多人,教练队伍从几人壮大到如今的14人,体校人才培养的实力不断提升,为更多孩子铺就了广阔的竞技体育路。

  茹河水岸,群山之边,跨越年代的拼搏精神生生不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路将继续延伸。(记者 兰婷婷 赵昱杰 实习生 赵金旭 苏小擎)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任岚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