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阳县红河镇的黄土塬与川道间,一场以移风易俗为核心的乡村文明变革正悄然扎根、蓬勃生长。曾经让不少农村家庭倍感压力的高额彩礼,如今被“低彩礼、高幸福”的新观念取代;曾经围绕“彩礼多少”的热议,如今变成“小日子过得咋样”的关切。从何塬村的接地气的“民生约定”到常沟村自强不息的“五朵金花”,红河镇用一个个生动实践,勾勒出新时代乡村“风气正、日子甜、人心暖”的新图景。
村规民约“约”出低彩礼
“红喜事要新办,彩礼不能过六万;丧葬事宜从简,厚养薄葬美名传……”2023年,彭阳县首届村规民约诵读大赛的舞台上,红河镇何塬村村民自编自导的快板书《醉美何塬》一举夺魁,随后又在全市比赛中斩获三等奖。这段朗朗上口的唱词,不是凭空创作,而是村“两委”历经十多次修改、广泛征集856户村民意见后,最终敲定的“民生约定”。
何塬村地处固原东南部塬区,与甘肃平凉市寨河乡接壤,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全村常住人口3212人,村民大多以种养业和零散务工为生。近年来,何塬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动员全村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重点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在全村形成了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父慈子孝的新风正气。
50多岁的村民张志清,是村规民约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张志清与妻子种了五六亩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4年,女儿出嫁时,张志清仅收了5万元彩礼。此后,小夫妻以打工为生,日子虽然过得并不富裕,却很幸福。小两口也时常带着孩子回家探望,一家人其乐融融。今年4月,在国企工作的儿子张闰生在村里办了婚礼,妻子是一名老师,彩礼只要6万元。
“只要小两口能过得幸福,金钱毕竟只是一张纸。”谈到儿女的婚姻,腼腆的张志清露出爽朗的笑容。他说,彩礼这事儿看似简单,却可能会引发很多家庭矛盾,影响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平等关系。最近正值暑假,在中卫市海原县工作的妻子赶到银川与张闰生一起生活,美满而幸福。对于低价彩礼,张闰生有切身的体会。他说,作为新时代婚俗改革的重要方向,低价彩礼有利于婚姻回归“爱”和“礼”的本质,能够有效避免物质攀比对婚姻的侵蚀,减轻经济负担,切实减少因婚负债的可能,有助于家庭和谐幸福。
像张志清一样践行低价彩礼的家庭,在何塬村并不算少数。“近几年,在抵制高额彩礼方面,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十五六万元、十七八万元,到现在的六七万元、八九万元,很多的群众和党员都愿意自觉加入到抵制高额彩礼的行动当中。”村党支部书记路卫军说。
移风易俗的成效,还藏在村民的“钱袋子”和乡村的“新面貌”里。路卫军指着近五年村里的变化细数,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前,公交车直接开到村口,移民村地下管网完成改造,5000亩高标准农田修整一新,移民就业创业园让20多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上班”。2024年,何塬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87万元,比2021年增长约33%,成了红河镇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夕阳西下,金辉洒满山头,文化广场上也热闹起来:老人们在石桌旁下棋,大妈们跳起广场舞,孩子们追着篮球奔跑,青年们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乡风文明的景象扑面而来。
“五朵金花”向阳开
今年夏天,红河镇常沟村村民徐万鹏家,接连迎来两件大喜事——大女儿徐珠通过了全区事业编考试,入职到彭阳县罗洼乡政府;四女儿徐蓉收到了宁夏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喜事连连,徐万鹏和妻子王小利笑得格外灿烂。
徐万鹏有五个女儿,弯弯的眼睛皆与父母亲一脉相承。徐万鹏性格温和、天性乐观,在乡亲们眼中,他更令人羡慕的是家里已经出了四名大学生。除了徐珠和徐蓉外,二女儿徐媛在银川能源学院上大二,三女儿徐涛在宁夏师范大学上大一,五女儿徐乐目前在银川育才中学读书,成绩稳居前列。
今年51岁的徐万鹏,和妻子王小利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王小利种着十多亩山地、养着几头牛;徐万鹏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外打零工,农忙时就回家帮衬,夫妻俩靠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后来赶上危房改造,才建起宽敞的新屋。”徐万鹏指着院子东侧的旧房子说,这些年,靠着政府的“见犊补母”补贴、玉米黄豆间作套种补贴等惠民政策,家里的经济条件慢慢好转,但支撑五个女儿读书,依旧不易。
“山区女孩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最好的路。” ,成了女儿们的榜样。
“父亲教会我‘人要靠自己’,母亲教会我‘干事要踏实’。”三女儿徐涛个性活泼爽朗,她说,从小到大,父母很少给她们施压,但会带着她们一起干家务——喂牛、种地、做饭、打扫,样样都学。“别人能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辈子,终点只能自己抵达。”这句话,成了姐妹五人共同的信念。
多点发力树文明新风
何塬村的“低彩礼”、常沟村的“好家风”,只是红河镇移风易俗的缩影。近年来,红河镇以“农村高额彩礼专项治理自治提升行动”为抓手,通过“制度约束+宣传引导+典型带动”,让移风易俗从“外在要求”变成村民“内在自觉”。
在制度层面,全镇12个村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规定;先后与农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800余份、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红白事告知书》2600余份,让村民既是“规定制定者”,也是“执行监督者”。在宣传层面,通过庄头会、炕头会等方式开展“面对面”沉浸式宣讲,累计组织各类移风易俗活动120余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
典型带动更是让新风尚“看得见、学得到”。红河镇先后举办乡风文明表彰大会11场次,评选表彰“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公婆”“卫生清洁户”等先进模范320余户,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文明乡风正像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让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硬支撑”,更有“精神软实力”。(记者 马静 鲁振军)